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


今年是抗日勝利七十週年,對未曾經歷戰亂的人來說,二戰似乎是很遙遠的事。但相信對曾經在戰爭中挺過來的人來說,只怕當年的日子歷歷在目,至死難忘。

對讀歷史的人來說,心中一向有個迷惑點﹕何謂史實?是由官方修撰的史書,還是曾經生活在當時人的眼中才是?但歷史永遠是交織而成,官方的史實、民間的記載、外國的記錄,好的歷史學家,猶如一名偵探,在這些資料中找出相關的資料,推敲出近似歷史真相。為何說是近似歷史真相?因為當事情用文字記錄下來時,無可奈何一定帶有下筆者的個人觀感及對事件的取捨,所以最後得出來的歷史,永遠只能是接近的歷史真相,而不是真正的歷史。

而在眾多資料中,個人比較喜歡看口述歷史或文人的個人記載。官方的史書,只會看到大局面,但實際細緻的情況,只可以透過這些市民口中得悉一二。



之前知道香港在抗戰期間,曾存在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簡稱港九大隊),在 戰爭期間積極抗日及營救大批文化人和外籍人士。但看了此書後,才知此部原來是由共產黨員組成。而當抗戰勝利後,這些隊員不少隨黨回內地,甚至共產黨建國後,在不同的單位擔任公職。

個人認為此書在編排時也頗花心思,訪問在九龍、香港、荃灣及新界的不同港九大隊隊員的經歷,可以略窺當時日軍在香港佔領的情況。明顯對市區的控制力較優,而新界地方因地方較大,控制力較弱。此外,當時新界的居民戰時的生活比市區稍佳,因為當時本港尚有耕作,新界居民大部份以農業為生,至少在食物方面不如市區般緊張。

當時的少年真的比較熱血,很多是十三、四歲已加入港九大隊抗日,無懼生死,只為不忿日軍殘殺。但當時的居民雖然沒有加入港九大隊,並不代表他們貪生怕死。有些為保護港九大隊隊員的下落,寧願被日軍迫供致死,也不願口吐一言。

對曾抗日的老兵來說,世人忘記他們的功勞的確令他們失望。但退一步來說,因為抗戰後香港一直處於非戰亂的情況,才會令市民不經不覺地忘記他們。惟望戰亂早日可以在世上消失。



《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邱逸、葉德平著,中華書局,2014年初版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

 


































上畫了差不多三星期,才終於抽時間去看《玩轉腦朋友》。星期五晚八時多的場數,除了前排第一、二行外,全院滿座。


一直好欣賞彼思的動晝,但實際看的不多,喜歡的也不是怪獸公司》,而是《沖天救兵》(Up),現在又多了這套《玩轉腦朋友》。其實我認為彼思有些作品,是給成人看,只不過用動畫表達出來。《沖天救兵》開首那段男主角與其太太由童年相識、長大結婚、婚後種種經歷到太太逝世一段,雖然只十分鐘,甚至沒有聲音,卻感人至深,至少我是哭著看完這段。全片的男主角,並不是胖胖的童子軍,而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甚至是被迫要入住的老人院的長者。我們多多少少可以在這個男主角身上,找到共鳴。年輕時,雖人沒有自己的夢想,但隨著實際的生活,家庭、工作,令我們主動或被動地放棄。夜闌人靜時,我們或許會拿出來緬懷一番,卻難再有實現這個夢想的衝想。但《沖天救兵》中男主角,在生命中最後階段,毅然再次踏上追尋夢想之路。是自我的實現,但也是想完成妻子的心願。看見他的勇氣,我們羨慕的多,敢於行動的少。




 而《玩轉腦朋友》中,更大將情緒與記憶這種抽象的概念,用動晝表達出來。對小孩來說,只是一幕又一幕,色彩繽紛的記憶球。但只有成人們,才會一面看一面暗嘆,我們有多少記憶被我們放入記憶堆填區,永遠徹底消失。又有多少被我們放入記憶深處,深到連我們有這段記憶也忘記。世人認為情緒中,只有快樂正面,才是好的情緒。而其他愁、怒、憎、驚的情緒,是壞的情緒。最好讓快樂主導,其他最好不要出現,如此人生才會美滿幸福。但事實上,五種情緒是互補不足,缺一不可,更沒有雖是重要,雖是次要。樂固然讓我們用喜悅角度去看人生﹔但愁讓我們可以更理解別人,及由愁引領樂的出現﹔失去驚恐,我們不會在遇到危險時因害怕而保護自己﹔憎與驚只是我們真實的一面。故此當情緒出現時,無論是喜、怒、驚、恐、憎,我們要做的並非抗拒,而是去接受及反問自己,為何有這種感受。




我看的是廣東話版,只能說配音為這套電影生色不少。尤其黃菀芝為阿愁配音,那種半死不活、眼中一切皆灰,令我徹底愛上阿愁。也可能反映我本性中,應該是愁比樂多,所以才會這麼有共鳴!而彼思動晝的幽默感,也是一絕。特別是片中母親暗示父親探問女兒學校生活時,父母間的情緒反應,及片尾老師、薄餅店員、狗與貓的情緒反映,實際得令人懷欵,彼思是否已暗中發明了情緒分析機,可以準確分析腦中由哪種情緒做主導!

還有看此片千萬要準時入場,不可錯過開首的火山短片。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小腳與西服》--徐志摩與他的妻子




對我們這些讀中文時還有範文的人來說,對徐志摩的認識,始於新詩《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加上台灣劇《人間四月天》所渲染及他與陸小曼的情事,徐志摩一生予人浪漫的色彩。而徐志摩的妻子,最為人熟悉的自然是陸小曼,因為陸小曼為紀念徐志摩40周年誕辰,於1936年出版的《愛眉小札》,書內有徐志摩的日記、給陸小曼的情書及陸小曼的日記,記載他們之間的情事。但又有多少人關注徐志摩的原配張幼儀。

張幼儀1915年未足 16歲便與徐志摩成親,其親事是當事的父母之命。其實是張幼儀的兄長做督學時,看到徐志摩的文章,欣賞其才氣過人,再略查其家庭背景後,便向徐家提親。而徐家回覆是,典型的中國式婚姻,一切以家族背景為優先考慮,毋須考慮樣貌性情。


張幼儀並非目不識丁,算是略通文墨,但被家庭教導為傳統婦女,在老一輩人眼中,可算為大家閨秀。可惜徐志摩一開始便不喜歡她,看過她的相片後,便認為她是鄉下土包子。但他依然按父母之命,與張幼儀成親。但一直只視她為家中的擺設、生子的工具。他就算在家,也不會與張幼儀傾談溝通,偏偏張幼儀幼承庭訓,丈夫不開口,她便不敢主動與丈夫傾談。
待張幼儀產子後,他便完成使命般出國,對妻子幼兒留在祖家。

 


張幼儀與徐志摩攝於 1921,張幼儀初抵歐洲時。



張幼儀多番向翁姑求情後,才可出國與徐志摩一起。但當時徐志摩已心繫林徽音。縱使妻子在身旁,每天也只是早出晚歸,與妻子無言共處。不過這絲毫無阻徐志摩在張幼儀身上解決他的肉欲。張幼儀赴英後未幾即懷有身孕,最絕情的是,徐志摩當時不顧張幼儀有孕在身提出分手,故意帶一位穿西服但紥小腳的女士來家作客。令張說出西服與小腳不相配時,立即打蛇隨棍上,表示自己與她,一個是西服,一個是小腳,一樣相配(其實張並沒有紥腳,徐志摩用小腳指張幼儀落後無知)。當張幼儀不答允時,他會離家出走數個星期,對張幼儀不聞不問,絲毫不顧慮張當時不會講英語,人生地不熟,又沒有錢。


幸好張幼儀當時有兄長在法國留學,她的兄長總算明理,至少沒有責怪她的離婚令家族蒙羞,但也明言張家失之志摩,如喪考妣!張幼儀後來輾轉前往德國,而她與徐志摩再次見面時,已是數個月後。當時徐志摩找朋友向張幼儀轉達離婚意願,張幼儀最終答允離婚,徐志摩得償所願興高彩烈,完全沒有安置及關懷張幼儀的情況及日後生活。



    徐志摩與陸小曼

當時張幼儀離婚後不敢回家,畢竟她與徐志摩是當時第一對離婚的夫婦,成為當時蜚短流長的中心。她娘家兄長甚至要求她在離婚後數年內,不要結交男朋友,以免他人以為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是因為她不守婦道。於是依靠當時徐志摩父母每個月寄來的金錢,在德國生活及育兒。可惜兒子彼得又不幸夭折,她最後才離開德國返回中國。



張幼儀返回中國後,繼續進修,甚至成為職業婦女,在工作中有出色表現。她離婚後反而與徐志摩關係比較好。而徐志摩的父母一直不喜歡陸小曼,張幼儀反而對徐志摩父母多加照顧。徐母死時,由張幼儀主理喪事一切事宜,因為陸小曼不懂也不願負責﹔徐志摩墜機死亡時,陸小曼因傷心過度,不肯認屍,也是由張幼儀主理一切及通知徐父﹔甚至徐志摩死後,
張幼儀一直以兒子的名義,每月給陸小曼生活費,因為她認為這是她兒子的責任。張幼儀也自言,她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愛徐志摩,認為做這一切是責任,若這是愛的話,她是愛志摩。




張幼儀與兒子的相片,其子與徐志摩甚為相似

張幼儀首段婚姻坎坷,中年以後來港,與一位喪妻的醫生相識相知。但當蘇醫生向張幼儀提出婚事時,張幼儀甚為猶豫。她曾寫信徵求兄長的意見,但兄長也不敢貿然給她答案。最後她詢問兒子的意見,她兒子立即回覆﹕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幸粗有樹立, 且能自瞻。諸孫長成,全出母訓……母職已盡,母心宜慰, 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 事。」。此份胸襟,縱使現代人,也未必能做到。


張幼儀與蘇醫生結褵二十年,在蘇醫生逝世後赴美與兒子一家團聚,最後在美國終老。晚年時由她口述,姪女張邦梅筆錄,寫成《小腳與西服》一書,娓娓道出她的一生。


當時在新舊時代交替,很多文人也如徐志摩般,由家人安排親事。魯迅也有由母親安排娶妻,但魯迅與他這位元配只是掛名夫妻,但魯迅一直沒有與她休離,因為他知道若休妻,他這位元配在當時的社會無法立足。胡適的婚事也是由母親包辦,但胡適沒有像其他青年毀婚,反而妻子斯守終身。胡適在後來的日記中寫道:「假如我那時忍心毀約,使這幾個人終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責備,必然比什麼痛苦都難受。」。徐志摩沒有勇氣在父母安排親事時抗婚,張幼儀在異國時,一方面行使丈夫的權利,但又對懷孕的前妻不聞不問。與張幼儀無感情而離婚,無可厚非。但既然無感情,為何又要與向妻子求歡,根本視張幼儀為免費又便利的洩慾對象!縱使與張幼儀離婚,但徐志摩有責任要安排她與次子的生活,而不是不聞不問。我個人認為,徐志摩縱使文才橫溢,但於人而言,只是一個無責任感,只顧個人情感滿足的自私自利被縱壞的人!



 

   林徽因

而張幼儀之悲,在於她是在舊式禮教下教養長大,被教導成一個傳統的婦人。其實縱使張幼儀沒有嫁給徐志摩,任何一個嫁給徐志摩的舊式大家閨秀,一樣也會被徐志摩迫著離婚。張幼儀背負著的,是中國禮教的原罪。這個便是徐志摩眼中的死罪。但張幼儀也是幸運的,她的離婚被父母兄長接納,沒有視為家羞。張幼儀最後亦能在工作中發揮所長,獨當一面。只能說沒有與徐志摩離婚,張幼儀永遠不會發掘出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最後只會在家庭中默默當個傳統主婦,委屈地以丈夫為天,漠然渡過一生。

 
張邦梅,《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智庫,1996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 生死邊懸攀山搶救隊的故事》



中國古語有云﹕欺山莫欺水,一直讓人有種錯覺,以為山比水更可親、更安全。但看過此書後,會發現在山上發生意外的機會,並不會比在水上少。有時因為誤以為在山上安全,反而因此大意,最後發生致喪意外比比皆是。常見如中暑,只要沒有提早發現及進行護理,病者很容易死亡。又例如一家大小在山上效遊,只不過不小心足下一滑,滾下斜坡撞上石頭,便魂斷山頭。



假若不幸在香港郊野發生意外,第一個想起的求救的對象會是誰?警察、消防員、還是飛行服務隊?但又有多少香港人知道,原來香港有隊由市民組成,隸屬民安隊,主力負責山嶺搜索及拯求行動的攀山搶救隊(現稱山嶺搜救中隊)!其實若不是偶然在圖書館借到這本《 生死邊懸攀山搶救隊的故事》一書,我不知道原來有一隊由約一百個香港市民組成,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要當值的隊伍。







香港有眾多由民眾組成的義助組織,但看完本書後,只能對參加攀山搶救隊的市民,肅然起敬。不單在平時經常要進行辛苦的訓練,背著沉重的背包與拯救工具在山上長時間行走﹔在崎嶇的山崖石澗上練習攀爬及拯救技巧。一但出任務時,眾成員隨時放下手中的工作與事務,立即趕回總部進行任務,任務可以一連進行十多小時, 常常在惡劣的天氣與環境(或狂風暴雨、或漆黑無光、或根本沒有路徑)的地方,搜尋或拯救遇難人士。有時更要攀下山坡,運送開始腐化的屍體返回平地。有時搶救隊的隊員在惡劣的行動環境中,一但判斷錯誤,不但不能拯救求救人士,反而隨時賠上自己的性命。而能夠體諒及支持這些隊員的家人,更難能可貴。他們可以容忍及接納家人在家庭時間,突然因電話一響,立即返回總部進行任務。很多在災難中的人,皆因搜救隊及其家人的無私奉獻,才能得以安全返回家人。


當然,書中也描述一些行山人士,濫用服務的情況。例如錯誤計算出發時間,以致半夜被困山中而要求服務。一直覺得,若明知道天氣惡劣,仍要外出進行戶外活動的人,一但要求政府救援,政府事後實在應該向這些人要收取鉅額服務費。要知道個人任性的行動,可以導致他人性命命危或令到真正需要服務的人,錯失獲救的機會。



不過自從八仙嶺大火後,政府加強飛行服務隊及消防員山嶺拯救能力,令攀山搶救隊直接參與救援行動大減。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攀山搶救隊的隊員,只是普羅大眾,雖然他們熱心公益,也不應讓他們長期直接面對危險的工作。


無論如何,對攀山搶救隊致上無限敬意!


《 生死邊懸攀山搶救隊的故事》,區智浩,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6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總舖師》-- 古早味之懷念


























這部在香港沒有上演的電影,在台灣的票房可高達三億台幣!

雖然有線電影台所播放的電影,不時都是來來去去那數部電影輪迴播映,特別農曆新年期間,一定有《嚦咕嚦咕新年財》、《唐伯虎點秋香》(當然是周星馳版)、《家有喜事》(可悲的事,這部 1992年出品的電影,到現在看一次還是笑一次。現今的港產笑片,沒有一部有如斯功力!),但偶然還是有驚喜。星期六晚上就是在沒有預期下,看了一部幾好笑的台灣片《總舖師》,一看便看了三小時。



《總舖師》的故事很簡單,其實在港產片經常有類似橋段出現。身為總舖師(總舖師之義按此)之女詹小婉不想繼承祖業,立志進軍演藝界。但演藝界生涯當然不順之餘,被男友欺騙身負鉅債。只好落跑(即廣東話的走佬)回老家,與同病相憐的繼母開著門堪羅雀的小食店維生。途中有對老人家弄託這對母女重辦一桌古早味的婚宴。加上追債的人追上門,只好參加辦桌比賽,希望利用勝出的獎金還債。但中途出家的小婉似乎連參賽的手藝也沒有。此時男主角料理醫生出現,加上女主角其他的奇遇,究竟女主角可否致勝?在此賣個關子。看起來橋段好像很舊,但勝在舊瓶新酒。導演在片中入了輕鬆及現代的元素,令全片也好笑起來。


當然每個演員也很有喜劇感,無論是三個召喚獸宅男、追債的壞蛋甲及乙、照顧老人痴呆症師公的外傭,特別女主角的繼母膨風嫂,每次她與繼女小婉對話特別好笑。連片中的主題曲《三八阿花吹喇叭》也很特別,聞說這首歌在電影上映後也風行一時。而在形容食物如何好味道時,則用了比較誇張的手法表達,有周星馳《食神》的味道。


   很可愛的膨風嫂

 
 
 
 
電影表達的手法雖然風趣,但其實包含著對舊人舊事舊物的懷念。女兒對已逝父親的追憶、兒子對遺棄自己母親的思念、老人對初次邂逅的緬懷。特別片中的主題 -- 辦桌。對香港人來說,辦桌(即到會)這個飲宴的方式,除了在元朗等新界地方新年時的盆菜有點近似外,其他港人試過者稀矣。當然如果是西方式到燴,則比較常見。而香港會做中式到會的店舖也算鳳毛麟角。但原來香港以前到會甚為盛行。家父母當年的婚宴,也是在專辦到會的酒樓,在天台擺宴席,請廚師到場現煮。而台灣的鄉鎮,在1970年代更流行請總舖師辦宴。雖然現在辦桌在台灣情形減少了,但至少也比香港。香港地方珍貴,不要說辦桌,親戚人數多一點,想在家中大家煮飯一起吃也難,最後只能光顧食肆,然後大時大節食肆趧著翻枱,食客被迫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點菜及進食的過程,不再有邊吃邊談的悠閒。日後童年的回憶,便是一個又一個的食肆,可算是我們港人的悲哀!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字裏人間》與《誰調換了我的父親》


 
會跑去看《字裏人間》(台譯《宅男的戀愛字典》,港譯雖然平淡點,至少比較點題吧!),是因為看了三浦紫苑的原著《編舟記》(台譯《啟航吧,編舟計劃》)。可能是越受歡迎的日本作家,版權費越高,三浦紫苑的書,似乎越來越貴,《編舟記》及講大學生長跑的《強風吹拂》全部超過一百港元。其實不單是她,東野圭吾及米澤惠信的書,稍微厚一點也要一百二十港元。這可能也與物價飛漲相關,以前雅虎拍賣場,還有不少人會拿看過的不同類型二手推理小說出來賣,我這些窮書友還有機會撿平書買。但最近翻來覆去賣的也只是赤川次郎。究竟是少了人看書,還是因為雅虎拍賣人氣下降,真的不得而知。只好努力跑二樓書店,多買點八折書吧!可惜香港二樓書店,賣的是主流台版書,稍微冷門的作者,進貨只有一兩本,買不到的只好仰天飲恨!幸好金石堂推出香港 OK 便利店取書服務,最重要的是採用定額制,清楚列明購買多少本的運費是多少。遠比博客來每本書既要收書價 5% 的收續費之餘,還要收運費。金石堂出貨頗快,由下訂單到在香港OK取書,大約只需一星期,況且在便利店取書,可按自己方便的時間提貨,對我這些不方便在公司收書,家中又經常無人的人來說,是頗方便。加上書價加運費,只比二樓書店略貴一點點,但若要購買一些香港書店不多進貨的書,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畢竟去台灣的次數是有限,而且每次要拉十多本書回港,也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早陣子才在金石堂買了北村薰新系列,畢道香港會買他作品的人真的不多。但建議若買主流的台版書,還是光顧二樓書店好了,否則書店沒有生意而結業,倒楣的還是顧客。



說回電影《字裏人間》其實是一部很靜態的電影,完全沒有激昂的場面,最激動之處應該是校對時發現錯誤。可是就是這種靜態,才能對比主角對編字典的堅持及字典的寧靜。個人認為書比電影更好。可能受到時間的局限,電影內各人的性格很單薄。例如女主角香具矢與男主角馬締的感情,香具矢好像很輕易便接受男主角,但書內仔細刻畫,香具矢能夠接受馬締,源於她是一名廚師,她一直在廚道上努力邁進,為此感情上也受到打擊。所以香具矢能夠深深體會對自己深愛事情的堅持與執著。沒有這番切身的體悟,只怕難以明白馬締的心情及難以給予馬締無限支持。


   馬締與香具矢在月下邂逅,暗配合香具矢(輝夜姬)的名字
 
至於被調走的西崗,其實被調走前內心也有一番轉折。而作者在細節方面,也很注重。特別在尾段有關字典用紙方面的學問,在觸感、顏色、厚薄皆有講究,真是讓讀者上了一課。而在只是配角的西崗,在書中對主角看法及對自己調離辭典編寫部,也有細膩曲折的描寫。可上述的情節,在電影有限的時間中,人物變無奈變得平版。而且作者在書內用字,也用了不少雙關語,例如男主角姓馬締,和日文認真發音相同(不過馬締也真是一個認真先生!),女主角香具矢與日本《竹取物語》內女主角輝夜的發音相同(但對馬締來說,香具矢就是他的公主啊!)。不過,電影也加插了一幕馬締與教授,一起坐在快餐店內,收集年青人的用語,令電影多了一份時代感。
 
 
大渡海辭典的成功,並非馬締一個人功勞。沒有西崗的人脈及他製作的秘密檔案,只怕大渡海無可能在十三年後面世。

可惜編辭典這個工作,也快成為夕陽工業了。一來大眾習慣在互聯網上尋求答案,二來百科書或辭典印成實物的價錢很貴。最近看到一篇報導,忘了是哪部著名的辭典目前正在編製中,預算五六年後才能出版,但也預算成本太昂貴,正式出版時可能只可以出網上版。


書迷的夢想世界,被書包圍著入睡

對比冷門的《字裏人間》,《誰調換了我的父親》絕對是大眾電影,可以引起大部份人的共鳴!畢竟有可愛的小孩,更有靚仔的福山雅治(以下簡稱福山),加上調換兒子的劇情。換作是無記拍出來,絕對是一部爛到不能再爛,養娘不及生娘大的劇情,但在導演的手中,卻拍出另類反思。



一個中產,有教養、事業有成的夫妻,與來自基層開小小電器舖,粗俗的夫妻因故調換了的兒子,在六年後才發現。我一直覺得若兒女被調換,父母可以立即換回兒子撫養,是很奇怪的事情。畢竟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視為親生兒女撫養了這麼久,又豈會一點感情也沒有。電影中在這點描寫很真實,道出對養子的不捨及對親生兒子的陌生感。

全片一直藉著不同的角色,反思究竟血緣重要還是感情重要?表面角色說著血緣很重要,但電影中暗自道出感情比天生血緣更重要,夫妻是沒有血緣的人,卻可互相扶持,共渡一生。甚至福山雅治也是由父親的再婚妻子養大。人只要有感情的交流,所謂血緣只是微不足道。


  粗俗的市井,卻愛與兒女分享生活中時光

調換了兒子,看似是一個悲劇。但我認為對福山來說,其實是一個福氣。若沒有發現調換孩兒,福山只會是一個只要求兒子不停達到高要求,但不會付出時間與兒子溝通,以為給予最好的物質與學習環境,便是對兒子好的傳統父親。長此下去,福山與兒子,最後只走回福山與他自己的父親疏離、怨恨的舊路。因為調換了兒子,福山必須重新學習如何與親生兒子相處。開始真正參予兒子的生活,而非只是一個紙版父親。


 
而一開始看以愛財的粗俗市井,與福山調換了兒子的夫妻的齊木家。隨著電影的推進,卻越來越可愛。父親雖然粗俗,但願意與兒女們現耍,積極參與兒女們的童年生活。齊木家與福山的家相比,雖然簡陋卻充滿歡樂。福山曾提出不如收養齊木家的兒子,以可提出更好的教育及生活環境去說服齊木家。雖然是福山不想與養子分離的想法,但卻予人盛氣凌人,買賣商品的感覺。齊木夫妻的反應,徹底推翻之前俗不可耐的感覺。當福山照顧親生兒子出問題時,齊木夫妻甚至反提出讓他們一起收養兩個孩兒,令人肅然起敬。齊木家並非如福出般是高收入人士,只是售賣簡單家具電器的街坊商店,家中除了有三個幼兒扶養,還有無工作能力的祖父,連妻子也要做兼職工作幫補家計。對齊木而言,多養一名幼兒,絕對是一個負擔,但可以感到齊木的提議,是基於對養兒的愛。

據聞荷里活已買下《誰調換了我的父親》的版權,會開拍荷里活版。但我認為美國很多夫婦,就算自己有小孩,也會領養其他小孩,血緣對他們影響性不若東方人,未知美國版又會拍出怎樣的電影來?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第一及第二次的手工皂


     開工前,先擺好工具。


手工皂學了很多堂,雖然上堂時我都是旁觀無真正試做。但看多了加上參考多本手工皂書後,終於有信心親手做一次。在淘寶買了大部份工具及在香港買好油後,16/3/2014 終於第一次做手工皂。

今次跟"我的第一件貼身手工皂" 做中性潔膚皂。會用這本書是因為其他台灣手工皂書,大部份會用最少4種油做手工皂,對新手來說實在太冒險,買油要錢,而且部份貴價油可能要港幣60-80 一百克。一但失敗時,難免肉痛。而這本書,大部份的手工皂只要做三種油,即椰子油、棕櫚油及欖橄油。一方面價錢相宜,另一面若有興趣繼續做手工皂,這三種可說是基礎油,多少也會用到,不會有浪費之虞。這次做皂,在皂中加入粉紅石泥,不單將皂變成粉紅色。而且粉紅石泥有軟化肌膚角質層,有保濕、改善皮膚乾燥之用。因為手上沒有精油,完成時加入櫻花香精增加香味。

其他朋友也有興趣,所以一齊打皂。結果在手忙腳亂情況下,成功將打成濃稠的皂液入模。好不容易等到24 小時後,打開皂模一看,結果尚算成功一半,至少可成功變硬。




後模中最出來一看,勉強滿意。初次做皂兼試做回鍋染。將一部份皂保留原色,一部份加粉紅石泥,做出來有少少花紋效果,可惜只是上層有這個效果,下層還是保留較多的粉紅色。



切開後就只有六十分,因為太多氣洞。雖然不影響使用,但就不美觀。

 
 
 
皂一開始還是比較軟,而且鹼度一般高於10。要等四至六星期後,才算正式完成皂化程序及鹼度會降低於10後,才會正式使用。
 
一個星期後,皂變得比較硬,可以切出來。可惜掌握不好,切出來大少不一。今次成本大約40元,每人可以分三塊一百克左右的手工皂。相比買現成的商業皂便宜,更重是手工皂有商業皂沒有的甘油成份(商業皂的甘油成份會被製造商分離出來,賣給其他廠家做化妝品)。而且手工皂使用後,二十四小時內會被大自然分解,不會污染環境。而對我來說,我實在厭倦每次用完洗頭水、沖涼液產生的大大小小,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分解的膠瓶膠罐。而手工皂好玩在,可因應個人皮膚情況,使用不同的油脂,加入各式各樣的乾花、精油、礦物等(有台灣手工皂書教用清酒做皂),製造一塊絕對個人化的皂!最重要的是,做食物做完吃掉會增加體重,玩其他手工藝做完的成品要找地方放,但做完手工皂既不會變胖,存放又方便!
 
 
 
在完成第一次手工皂後,今次自己一個人做同一配方的皂。結果是想做渲染不成,變成分層手工皂!可惜切開後還是太多氣泡,要多多練習。希望日後可以做出完美的手工皂。遲些會再試不同的配方及做手工皂紿我家小狗用!
 
 

 
 
參考書﹕《我的第一件貼身手工皂:3種油打造純植物性天然手工皂》,石彥豪,台視文化,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