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初訪景賢里


景賢里主樓平面遵循嶺南傳統三合院式佈局,即主屋加兩側翼,門口朝南,南面建照壁,形成內院,黃色圓形圖案為照壁。
對我這個新界人來說,香港島司徒拔道一帶,是一個陌生的地段,一既無親戚朋友,二來不會因工到訪這些地方。今次若非拿到景賢里的開放日參觀門票,可能在未來十年內都不會來到司徒拔道。同樣景賢里一名,若非兩年前因清拆而引起全港關注,否則對大部份港人來說,也是一個無意義的名詞。
在此先簡單介紹景賢里的歷史。歷史及相片中有關建築說明,資料來源自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歷史文物及維基百科。
興建於1937 年的景賢里,原名禧廬。由廣東新會殷商岑日初與其妻岑李寶麟(其父為香港早期華人富豪)。當時香港半山一向只准外籍人士居住,到了1906 年何東向港督及行政局申請於半山居往獲批准,何東成為首位於半山定居而具華人血統的居民。由此可以推測,當時的岑氏夫婦的應該擁崇高的社會地位。

屋後花園建有涼亭及水井
景賢里地築面積 4706 平方米,樓面面積 1641 平方米,由主樓、副樓、車庫、廊屋、涼亭、游泳池等組成。 主樓基本上樓高三層,設有遊廊俯瞰庭院。主樓頂層及兩邊廂房均為歇山式屋頂。副樓兩層,由多個並聯式房間組成,以外廊相連,並用過道連接主樓。廊屋一層,兩端建四方形亭,中間以長廊相連,屋頂為四角攢尖頂及卷棚頂。涼亭一層,六角形平面,設入口兩個,屋頂為重檐六角攢尖頂。車庫兩層,地下停車,上層住人,屋頂形制為盝頂 (四傾斜的頂,中心部分平坦)。

1978 年禧廬售予涼果大王邱子文、邱木成父子,並改名為景賢里。2007 年邱木成先生與政府接觸不果,於是將景賢里售與中國一名商人。新業主於同年九月進清拆,部分瓦頂被破壞、移去,瓦礫、碎石,而當政府與發展商商議期間,發展商及其工人仍繼續將富有東方特色之綠色三層大屋瓦頂與及其相關角位中式藝術品、涼亭之瓦頂、水磨工藝等重要建築裝修和裝飾建築元素拆毀,結果導致部份無可挽回之文物損壞。

後政府將景賢里定為暫定古蹟,並與新業主達成協議。將景賢里附近一塊相同面積的土地交換景賢里,而復修景賢里的費用則由新業主支付。經過 2年復修後,至2010年12 月竣工,並交回政府接管。而政府在2011年4月2日至25日期間的週末及公眾假期,合共十天舉行開放日,供二萬名市民參觀。


泳池建於大門旁

主屋旁的側翼

主樓面向維多利亞港,昔日未有高樓大廈時,可以安坐屋內而盡覽維港景色

雖然盡力按殘存的物料進行復修,並已恢復舊貌八成。但部份地方仍見復修的痕跡

主屋旁的廊屋,邱子文父子昔日將此處做為辦事處。開放日期間則為展覽復修過程及相關資料





工人按殘存物料,重新造模及製作建築材料,求力還完舊貌




廊屋內每個窗造型也不同,盡見工匠心思。與現今豪華但缺乏個性的建築相比,更顯特別

景賢里用大量彩色水磨石,包括牆腳線、樓梯、欄杆和柱等,且工藝相當細緻。目前所見是復修後的作品。要先用木條砌出圖案,再放入水磨石而成

水磨石用石英沙同水泥混合再打磨而成,因需要大量人力,在六、七十年代已在香港絕跡,只有戰前舊樓才可略窺一、二。復修人員要前往廣州找老師傅試做,再教回復修工人,試了八次方能成功

這些圖案也是先用模製成後,掃上金漆


古舊風味的裝飾與地磚

一入正門便是西式客廳,面積不算大。目前屋內傢俬為昔日屋主邱木城先生借出,務求重現昔日景賢里的風貌

西式客廳左手面是中式飯廳及西式飯廳,這個是中式飯廳


發展商清拆時,已將這個飯廳地面馬賽克圖案全部拆掉。現今所見是復修工人重新舖砌

地下右手面便是中式客廳,因內置大量紫檀傢俬,故又名紫檀廳

屋內主人用的樓梯,寬敞舒適

從主屋二樓向外遠眺


主屋與照壁間的小內院


二樓的主人房,面積等同現今一個普通單位


洗手間在主人房外,一出房門兩、三步即達

在洗手間旁另有一扇門,穿過門後往下走半層便是廚房

工人使用的樓梯,以實用為主,並無多餘裝飾。但與主人樓梯相比,陡峭得多。相信昔日工人捧著餸菜從廚房走下來送到飯廳上,一定要小心翼翼。否則不小心跌倒便麻煩了

屋後的寵物,昔日屋主飼養貓狗之地。不知這些無頂的英泥欄柵是否小動物的屋所。若是小動物要飽受風吹雨打,都很可憐

屋後小迴廊
結束參觀後,政府派問卷詢問參觀者意見,日後景賢里活化後的用途。答案分別教育機構、展覽廳、商店、食肆、康體文娛場所等等。當然答做展覽廳。目睹赤柱差館變做超市及Hermitage 1881 的慘況,希望政府不會重蹈覆轍,將這個特色建築物變成商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