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歡樂的天才搶匪四人組


我喜歡看推理小說,但很多時看完後會心情沈重。原因何在?推理小說通常有兇殺案,受害者少至一,多至十多人不等。謀殺案原因雖然千奇百怪,但歸根究底,離不開感情或金錢這兩大因素。而這兩個因素,卻是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雖然是小說,但好的作品總有種攝人心魂的能力,有時看完後情緒不易抽離,難免有點心情抑鬱。故此有時推理小說看多了,會看看其他類型書籍來調整情緒,平衡一番。有人會提議不如看赤川次郎,篇幅短小,文筆輕鬆。可惜赤川次郎的優點亦是他的缺點,不知是否遷就篇幅關係,總覺得他的作品推理細節不夠詳盡,真相大白時總有種未能完滿解釋的感覺。

最近伊土反幸太郎所撰的天才搶匪盜轉地球天才搶匪面面俱盜》,卻是少數我能含笑掩卷的推理小說。

這兩本書秉承伊土反幸太郎的一貫風格﹕現實與虛幻結合及環環相扣。天才搶匪盜轉地球》中,四個表面各不相干卻身懷異能的人﹕人肉測謊機的公務員、熱愛動物的年青天才扒手、擁有精密生理時鐘的駕車高手、喜歡一面搶劫一面發表演說的咖啡店老闆,一次機緣巧合下互相結識,後因各有需要而決定一起搶劫銀行。四人的才能恰好互補長短,在不傷人情況下屢次得手。但在最近一次的搶劫中,豈料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成功劫得款項竟被他人搶去。於是心心不忿的搶匪門,決定要討回公道,並因此捲入殺人案中!於是這群愛好和平的搶匪,一面追討自己辛苦得來的款項,一面偵查真相。而在《天才搶匪面面俱盜》中再次登場的歡樂四人組,四名成員不單分別捲入四個謎團中,在搶劫之餘更肩負拯救人質任務。而書內無論是隨意提起的話句或物品、看似過場的無關痛癢人物,在書未竟起不可或缺的關鍵,首尾相應,令讀者驚喜之餘,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創作力及縝密的結構!

對推理的喜歡,不限於小說,有關推理的電影也一樣有興趣。為此買票觀看日本電影"三億日圓極盜初戀"(台譯"三億日圓懸案初戀")。這部電影內容是以發生在1968 年12月10日的日本犯罪史中最大的懸案 三億日圓事件為藍本。當時日本信託銀行一輛載有三億日圓的運鈔車(三億是當時的市值,以現值計算,大約是二十一億),在運送途中被一名神秘人假冒警員連車帶錢一起擄走,消失無蹤。最離奇的是,被盜走的鈔票自此沒有再出現過。雖然犯人在逃走時,曾多次被人目睹,但當天下著大雨,加上犯人蒙著面,始終無法得悉犯人的容貌。日本警方為此案動員十六萬人次的警力、偵查過十二萬以上人員,前後花掉十億日圓,依舊無法破案。按日本法例,在 1975 年後此案已過追溯期,日本政府曾呼籲知情人士出面說明,並保證不會秋後算帳,但仍然無法獲得任何線索。


三億日圓事件」其中一個現場
三億日圓事件」(日稱為三億円事件) 因此被視為完美犯罪,亦成為日本犯罪史上有名的懸案。不少報告、論文、小說或戲劇亦以此為題材。日本電視台更分別在1991 年及 2000年將此案改編為電視劇,而這部電影則是改編自中原美玲的原著小說。

可惜看到一半才知道,這盜竊只是這部電影副題,主題是充滿淡淡哀愁的初戀(此片的英文名是First Love)。電影海報明明大字標榜著"初戀"兩字,我卻只看到"三億日圓極盜",真是與人無尤!雖然有點失望,不過這也算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稍嫌調子有點慢。我缺乏原作者的想像力,無法將三億日圓事件」與初戀串連在一起。以我幼稚園級的推理認為,三億日圓事件」一是分贓不勻,賊人互相殘殺致死,所以失款才沒有再出現。另一個可能性是,是次搶劫,賊人純粹挑戰可否創下完美犯罪,金錢並非其目標,故此得手後不屑得來的盜款。
據聞天才搶匪盜轉地球》會改編成電影,翹首以待,希望可以在香港電影院一睹這歡樂的天才搶匪四人組表演。



伊土反幸太郎,《天才搶匪盜轉地球》,台北,臺灣國際角川,2007年,初版
伊土反幸太郎,天才搶匪面面俱盜》,台北,臺灣國際角川,2008年,初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