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暗戀桃花源》--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以前喜歡看香港話劇的演出,但最近一、兩年香港話劇團的劇目,老是吸引不了我的興趣。反之更被劇場空間的劇目吸引。今年九個月裏,只看了香港話劇團《暗戀桃花源》這套作品。
第一次接觸這套戲,是在電視上看林青霞演出。只記得有穿古裝、有穿時裝的人不停在台上走來走去。舞台劇改編成電影,外國比較常見,如<十二怒漢>、<求證>("Proof" ,這套電影港譯為<情來算盡愛>,由桂莉芙柏德露主演,這個譯名非常頗切合戲的內容)。似乎中國話劇,除了早期的話劇如<雷雨>等,較少改編電影。《暗戀桃花源》不但曾拍成電影,自1986 年首演後,先後在1991、1999 、2006 及 2007 年數度公演,自然有其不朽之處!

《暗戀桃花源》重演之際,本港各大作家、文人學者皆評論,但誠如賴聲川在一篇訪問中所言,每個人看此劇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這套悲喜劇,將觀眾的情緒高高低低的牽引著,因為有<桃花源>的喜,更反襯<暗戀>的悲。但<桃花源>的喜,是悲到極點的喜,帶點荒謬不真實的味道。同一民族因人為政治因素而分隔,本就是一件荒謊的事,德國的柏林圍牆、南北韓的38分界線、中國與台灣的台灣海峽。當權者的一意孤行,造成無數的悲歡離合、妻離子散。

生離與死別孰者更令人斷腸?死別縱使傷心,但知道自此天人永隔,再多的的哀傷,也只能繼續活著,靜待死後重遇的一日。當某天突然聽見自己開懷大笑的聲音時,才恍然知道心中的傷口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慢慢痊癒。生離者卻永遠懷著一絲希望,期昐再會之日。隨著日月流逝,心中的希望一點一滴被侵蝕。偶然獲得一麟半爪的消息,低迷的心境又再次上揚。如此反反覆覆,再堅強的心意與信念也變成薄冰,最後猶如<暗戀桃>中的雲之凡與江濱柳般,傷痕累累的心無法再承擔再多的失望,無可奈何下各自成家立室,卻又懷抱悔恨。雲之凡與江濱柳最少在死前再次見面,為遺憾劃上句號。卻有更多的人,只能帶著遺憾長埋黃土。

在雲之凡與江濱柳在醫院重逢那幕,腦中不由自主相起蘇軾的<江城子>。雖然此詞原為蘇軾悼念已逝的妻子,卻又與重逢此幕出奇地相配。
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 短松岡

雲之凡與江濱柳,明明共處一島,偏偏欠缺一點點緣份。縱然知道大家曾努力尋找對方,沒有辜負這份感情,可稍稍撫平心底的傷痕。今日相見,卻使君有婦,羅敷有夫。白髮蒼蒼,兒孫繞膝,縱使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千言萬語,最後只能再三噓唏欲言又止,將一切遺憾與無奈,盡付無言中。惟有心中輕嘆一句今生緣已盡,再結來生緣!

類似雲之凡與江濱柳情況的人,當年在台灣隨處可見,所以<暗戀桃花源>特別令台灣人有共鳴。我這個香港人看完後雖然感動,但難免隔靴搔癢。猶如台灣人不會明白我們這群成長於英國殖民時代,對英國的雜複情懷。現在中小學積極推行愛國教育,我想將來我也不會明白下一代對中國的情感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