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


今年是抗日勝利七十週年,對未曾經歷戰亂的人來說,二戰似乎是很遙遠的事。但相信對曾經在戰爭中挺過來的人來說,只怕當年的日子歷歷在目,至死難忘。

對讀歷史的人來說,心中一向有個迷惑點﹕何謂史實?是由官方修撰的史書,還是曾經生活在當時人的眼中才是?但歷史永遠是交織而成,官方的史實、民間的記載、外國的記錄,好的歷史學家,猶如一名偵探,在這些資料中找出相關的資料,推敲出近似歷史真相。為何說是近似歷史真相?因為當事情用文字記錄下來時,無可奈何一定帶有下筆者的個人觀感及對事件的取捨,所以最後得出來的歷史,永遠只能是接近的歷史真相,而不是真正的歷史。

而在眾多資料中,個人比較喜歡看口述歷史或文人的個人記載。官方的史書,只會看到大局面,但實際細緻的情況,只可以透過這些市民口中得悉一二。



之前知道香港在抗戰期間,曾存在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簡稱港九大隊),在 戰爭期間積極抗日及營救大批文化人和外籍人士。但看了此書後,才知此部原來是由共產黨員組成。而當抗戰勝利後,這些隊員不少隨黨回內地,甚至共產黨建國後,在不同的單位擔任公職。

個人認為此書在編排時也頗花心思,訪問在九龍、香港、荃灣及新界的不同港九大隊隊員的經歷,可以略窺當時日軍在香港佔領的情況。明顯對市區的控制力較優,而新界地方因地方較大,控制力較弱。此外,當時新界的居民戰時的生活比市區稍佳,因為當時本港尚有耕作,新界居民大部份以農業為生,至少在食物方面不如市區般緊張。

當時的少年真的比較熱血,很多是十三、四歲已加入港九大隊抗日,無懼生死,只為不忿日軍殘殺。但當時的居民雖然沒有加入港九大隊,並不代表他們貪生怕死。有些為保護港九大隊隊員的下落,寧願被日軍迫供致死,也不願口吐一言。

對曾抗日的老兵來說,世人忘記他們的功勞的確令他們失望。但退一步來說,因為抗戰後香港一直處於非戰亂的情況,才會令市民不經不覺地忘記他們。惟望戰亂早日可以在世上消失。



《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邱逸、葉德平著,中華書局,2014年初版